中學課程-四書五經


中學課程-四書五經

...

序文 (弁言)

梁任公國學入門書要目。章太炎中學國文書目,胡適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,都把「四書」(大學中庸論語孟子)采為最要必讀的書目。而在梁任公在國學入門書要目中,又擬一真正的最低限度必讀書目。且謂「無論學礦、工程學...皆須一讀,若並此未讀,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。」而在此真正的最低限度必讀書目中,以「四書」居首,「四書」為中國學人最要必讀的書目,是可確信無疑。 原來「四書」是吾國二千年來思想的總源泉:大學中庸,出自禮記,其文明白曉暢,吾國禮俗,多本乎是,讀之可為入德之門。論語為孔門弟子所記,語極簡名,尤饒神味,讀之可得立身行已之方。孟子為孟軻自記,文極壯闊,而論出處取與辭受之間尤詳,讀之可獲身心踐履之法。所以一部「四書」,學者都應「熟讀成誦」,「體味尋索」。本局有見於此,特將此公認為最要必讀的「四書」在字句上加以「標點」,詳為「注釋」,是在利便學者「熟讀成誦」,可免「讀破句」之誤,「翻字典」之勞。於內容上揭示「章旨」,行為「演義」,附以「短評」,並插「繪圖」,是在利便學者「體味尋索」,可除「百思不得其解」之苦,而有「助增讀書興味」之樂,學者得此一書,即可無師自通。
線上閱讀
大學(全).pdf

一部四書先大學,次中庸又,次為論孟,作他是初學入德之門程子在大學首端曾說「 ...古人為學次第者,獨賴此篇之存,而論孟次之,學者必由是而學焉...」朱子也說「大學之書。古之大學。所以教人之法...」又說「...而此篇者,則因小學之成功,以著大學之明法,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,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。...」大學的重要可以想見,現把全書大要提綱絮領的分述於左。

作者考證

大學一書,不知何人所作,因為書中有曾子曰三字,後人遂以為是曾子和曾子的門人 同作的,程子說「大學孔子之遺書。」又說「右經一章,蓋孔子之言,而曾子述之,其傳十章,則曾子之意,而門人記之也。」認為第一章的經,是曾子所述的孔子之言,十章的傳,是曾子門人所記的曾子之意。朱子也說十章傳義出於曾子,他道: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,於是作為傳義,以發其意...」。據胡適之的仔細觀察,對於這書是曾子和他門人同作的話,表示不信,認為大學一書,是孟子荀子以前的一部儒書,他這考證,完全把學說趨勢做立脚,胡氏曾說「大概大學...是孟子荀子以前的儒書,我這句話並無他種証據,只是細看儒家學說的趨勢,似乎孟子荀子以前,總該有幾部這樣的書,才可使學說變遷有線索可尋。...所以我以為這...書大概是前四世紀的書,但是其中也不能全無後人加入的材料」,見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二八0頁,他究竟何由而來,那是尚待進一步的考證哩。

全書綱領

大學共十一章,第一章是經,其他十章是傳,據朱子大學章句說,一章的經,是「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。」十章的傳,是「曾子之意,而門人記之。」這十章傳,是把一章經做根據加以闡發,朱子又說。「凡傳文雜引經傳,若無統紀,然文理接續,血脈貫通,深淺始終,至為精密。」因此更有「熟讀詳味,久當見之」的話,凡傳十章,言其内容,前四章,統論綱領指趣。後六章,細論條目工夫,兹將十章傳的内容,提綱挈領,表示於後。

線上閱讀
中庸(全).pdf

中庸次於大學。是初學之士升高行遠的門徑。程子曾說,「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,則終 身用之,有不能盡者矣。」也可見他有用於學者,現把全書大要,分述於左。

作者考證

中庸古說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,程子在中庸首端說:「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,子思恐 其久而差也,故筆之於書,以授孟子。」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,說得愈詳,他說:若吾夫子,則雖不得其位,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,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,然當是時,見而知之者,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,及曾氏之再傳,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,則去聖遠而異端起矣,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,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,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,更互演繹,作為此書,以詔後之學者。...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,為能推明是書,以承先聖之統。」這都是說中庸的作者,是孔子之孫子思,胡適以為這書大概是前四世紀的書,但是其中也不能全無後人加入的材料呢。

全書綱領

中庸這一部書,全是傳述中庸之道,程子說:「不偏之謂中,不易之謂庸,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...其書始言一理,中散為萬事,末後合為一理,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密,其味無窮,皆實學也。」全書三十三章,現把他提綱挈領,列示於後。

論語之作,或謂仲弓子夏等所撰,或謂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,或謂上論成於琴張,下論 成於原思,一加考證,皆不足信,以是論語成於何人之手,殊難確定,大抵出於孔子弟子之共所撰錄,是無異疑。

二十篇大要

論語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,當時弟子各有所記,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謂論語言其內容,十之四五,是記關於人格修養及社會倫理之教訓,其他或談政治,或談哲理,或記對於門弟子及古人時人之批评,或起孔子及孔門弟子之行事,全書分二十篇,以人名為篇名者十二,以發首二三字為篇名者有八。

一、學而 - 十六章,所記多務本之意,乃入道門,積德之基。
二、為政 - 二十四章,所記多談為政之方。
三、八悄 - 二十六章,皆論禮樂之事。
四、里仁 - 二十六章,所記多是言仁。
五、公冶長 - 二十七章,皆論古今人物之賢否得失。
六、雍也 - 二十八章,所論多為孔門弟子之言行。
七、述而 - 三十七章,多記聖人謙己譭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。
八、泰伯 - 二十二章,雜記孔子曾子之言及對於古人之批評。
九、子罕 - 三十章,多記孔子自述語及弟子之誦美。
十、鄉黨 - 十七章,多記孔子之容色行動。
十一、先進 - 二十五章,多記孔子對於弟子賢否之批評。
十二、顏淵 - 二十四章,多記孔子對於弟子之教訓。
十三、子路 - 三十章,所記多談政治。
十四、憲問 - 四十七章,多記孔子對於時人之批評。
十五、術靈公 - 四十一章,多記孔子和弟子之答問。
十六、季氏 - 十四章,多記為君子之方。
十七、陽貨 - 二十六章,多記對於弟子之教訓。
十八、徹子 - 十一章,多記聖賢之出處。
十九、子張 - 二十五章,皆記弟子之言。
二十、堯曰 - 三章,記從政之道。

孟子傳略

孟軻鄒人魯孟孫氏之後,曾受業於子思之門人,生於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於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,年八十有四,幼時在鄒穆公曾問政,後於宋,遇膝世子,相見大 悅,世子即位,延至膝為許行所阻,乃至梁,在惠王後元十五年左右,見梁惠王,後惠王死,知襄王不可為善,乃又之齊,以其說不行,後回至鄒,聞宋欲行仁政往見不果,又過薛至魯,會臧倉沮君孟子知說難行,遂退與門弟子講學,而成孟子七篇,後世尊為亞聖。

七篇著作

孟子歷遊宋膝梁齊魯諸國,見道不行,乃與門弟子萬章之徒講學,孟子七篇,即其講學 時的記述那七篇呢。

一、梁惠王 - 二十三章
二、公孫丑 - 二十三章。
三、滕文公 - 十五章。
四、離妻 - 六十一章。
五、萬章 - 十八章。
六、告子 - 三十六章。
七、盡心 - 八十四章。

學說概述

孟子學說,詳見七篇孟子中,茲分「倫理學說」「政治學說」「教育學說」三項。述其概要於左